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五大核心要点详细解读

时间:2025-09-12 中建政研



2024年8月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推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该文件明确了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实施内容和实施保障,旨在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部分地区试点阶段迈入全国层面全面推开的新阶段,为解决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建政研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流程工作的技术参与者,在深入学习意见后深受启发结合公司参与的相关实践经验,提炼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五大核心要点,具体如下:

划重点

01

规划引领与整治协同的双向驱动

1. 规划的引领性作用

  • 引领主体: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占据引领性地位,其中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整治筑牢底线奠定格局明确功能

  • 引领内容:不仅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底线管控作用,还为确定实施单元划定整治区域明确项目重心提供直接依据

  • 实施方案要求:编制时需与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逐项细致衔接;以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工作底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已划定的三区三线成果为依据,明确整治目标任务等;涉及三区三线局部优化的,需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一致后纳入实施方案

  • 错误观点纠正: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是调整三区三线的观点,忽视了规划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属于本末倒置

2. 规划与整治的协同特征

  • 多规划需求:仅依靠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难以满足复杂需求,生态修复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子项目需行业专项规划指导,否则易盲目整治;项目谋划阶段需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同步推进

  • 规划融合方式:将详细规划深度的空间布局与乡村通则式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纳入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现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度融合

  • 子项目规划要求:子项目详细规划设计应在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同步开展,为用地需求细化成本收益测算等提供支撑;若子项目仅有项目红线,缺乏详细规划设计,会导致项目阐述和评估分析缺乏深度,影响实施并增加成本与风险

划重点

02

整体统筹与局部优化的层次把控

该要点核心是精准把握统筹单元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子项目范围的层次关系,清晰界定实施方案项目子项目的概念边界,这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否则会阻碍项目实施,影响进度质量与效益

1. 科学划定实施单元

  • 常规模式:大量试点实践表明,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组织方式,最有利于统筹协调和实施监管,可规避乡镇职能交叉导致的管理内耗子项目配置不均衡及项目体量过大难以实施等问题

  • 特殊情况:若有区域级大型项目驱动且配备高效管理团队,可考虑多乡镇统筹划定实施单元,但需谨慎评估项目条件与管理能力

  • 政策要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以县域为统筹单元,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相关内容,结合村庄分类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等因素合理划分实施单元;原则上结合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以一个乡镇为实施单元,允许条件成熟地区探索跨乡镇整治

2. 合理确定项目与子项目内容

  • 确定原则:项目与子项目内容需深入互动磨合,非简单机械汇总

  • 项目内容确定:从资金需求等方面评估子项目潜力并务实取舍,避免为追求覆盖面强行增加凑数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整体目标

  • 子项目内容确定:客观评估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联系,避免贪大求全纳入无关子项目,确保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 案例参考: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团队充分评估子项目,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资金状况,舍弃效益不高的子项目,优化整合部分子项目,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划重点

03

项目间要素流动与协同互补的联动机制

地和钱是保障项目落地的核心要素,子项目需依赖统筹单元与实施单元支撑,故需构建联动实施机制

1. 项目间的要素流动关系

  • 实践路径:拆旧复垦增减挂钩林耕置换耕地集聚等已成为成熟实践路径

  • 要素管理要求:设定子项目时需充分考虑空间规模或指标的来源与去向;实施单元项目需建立空间要素资源台账,制定时序滚动方案,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综合效益

  • 典型案例:实施拆旧复垦项目需落实先安置再拆旧要求,解决安置用地用房来源问题,挖掘其他子项目供给资源要素的潜力,避免不能先拆不拆没地困境

  • 政策规定:整治新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优先满足县域自行平衡后有剩余的,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县域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农村发展用地需求后有节余的,可统一纳入省级管理平台在省域范围内调剂

2. 项目间的协同互补关系

  • 协同维度:体现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资金运作等多个维度,具体如下表所示:


划重点

04

产业需求与空间布局的深度融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途径,需兼顾空间布局规划与产业研究,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1. 产业需求决定空间布局

  • 核心逻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破除有项目无空间瓶颈,在符合底线管控前提下满足产业用地需求,但前提是明确产业需求

  • 反面问题:耕地整治项目中,若忽视耕作技术发展和农业产业延伸需求,将潜力空间全部整备为单一耕地,后续招商可能因缺少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引发矛盾,甚至出现整治后产业空间闲置

  • 实施要求:土地整治项目需以产业招商为导向,围绕产业需求规划实施;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统筹实施相关整治与改造,实现布局优化,满足不同产业用地需求

2. 空间优化驱动产业发展

  • 空间对产业的影响:产业发展具有集聚性,良好空间环境吸引产业要素集聚,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反之则导致产业衰退迁出,产业活力强的园区均经历空间更新迭代

  • 整治要求:不仅要关注新产业空间需求,也要评估已有产业空间整治需求,通过优化园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等创新空间利用形式,驱动产业焕新,扩大产业规模,实现空间与产业相互促进

  • 案例参考:对布局混乱设施落后的工业园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新规划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吸引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升级

  • 政策支持:鼓励各地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地区空间布局,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划重点

05

机制创新与项目实施的有效衔接

国家政策强调推进体制机制集成创新,在政策工具金融财税实施模式等方面提供指导,完善的配套机制是项目实施关键,衔接关系可从上级与本级两个层面理解

1. 上级机制的路径指引

  • 机制作用: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提供路径指引,中央与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关注工作进展,联动金融机构出台针对性政策文件

  • 地方实施要求:利用上级政策支持探索工作模式,同时坚守指标管理融资方式等底线要求,确保项目合规安全

  • 案例参考:地方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增减挂钩指标管理政策,规范使用指标,通过指标交易获取资金推动项目建设

  • 政策规定:各地需重点把握省级总体部署县域统筹谋划制定实施方案规范项目实施四个关键环节;省级负总责,制定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县级合理划分实施单元,鼓励群众全过程参与,科学编制实施方案,依法依规开展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工作,落实后期管护责任,做好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

2. 本级机制决定实施质量

  • 机制必要性:上级机制难以覆盖项目实施的细节问题,地方需结合实际建立本级机制

  • 本级机制内容:实施拆旧复垦项目时,需制定合理的集体建设用地房屋补偿标准和多样化补偿方式,解决集中式农民公寓资金筹措与房屋分配问题,建立企业参与耕地整治的成本奖补路径,探索多资产权益联合组包供应方式等

  • 机制影响:各地本级机制创新成效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顺畅度与拓展度

  • 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鼓励多方参与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财政支持金融支撑社会投入政策驱动等多渠道统筹资源,落实资金保障,这些需地方建立完善本级机制具体落实

解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最新政策导向全流程实施要点实战型融资方案?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线上精讲课助力您破局!

扫码立即听课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客服电话:18601103476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